当前位置: 心灵花园 > 心灵花园 > 心灵花园 > 【武志红】找回失去的自我

【武志红】找回失去的自我

发布时间:2016-08-23 14:41:07 来源:互联网 所属分类:心灵花园

作者:武志红 微信名(wzhxlx)。

 

那一天将会带来

带着喜悦,你问候自己

到达你自己的门口

看着你自己的镜子

你们彼此向着对方微笑

说,请坐,请吃吧

你将再一次爱上这个陌生人

他,就是你自己

给他美酒、食物

将你的心再度交还给他自己

给这个爱了你一生的陌生人

以前

你忽略了这个陌生人

为了其他人

——鲁米

 

 

 

跟美国催眠治疗大师斯蒂芬•吉利根学催眠时,一天课上,他让我们每两个人一组做一个练习,核心程序如下:

 


1.两人相对而坐,放松,感受自己的身体,和自己内在链接;

 


2.想象打开自己,与同伴链接;

 


3.两人轮流使用下面的句子,用同一种步调,表达自己的觉察:

 


现在我觉察到我看到了……

现在我觉察到我听到了……

现在我觉察到我感受到……

 


4.使用以上句子进行数轮表达,感觉进入催眠状态后,使用最简单的句子轮流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意象,譬如一人说“微风吹过”,另一个人说“秋天的树叶”……

 


这个练习若进行得比较好,两个人心中涌现的意象和感受也越来越接近,甚至会完全一样,而两个人也逐渐融为一体。

 


练习结束后,一个同学提问说,她的感觉好极了,希望能继续下去,但她的男性伙伴进行了四五分钟后就匆忙结束了。练习结束后分享彼此感受时,她的伙伴说,他也觉得不错,但他突然间担心自己爱上她,一时有些慌乱,突然就想结束了。

 


对此,吉利根回答说,亲密关系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距离,否则,一方或双方会担心,如果被吞噬了怎么办?

 


要防止这一点发生,最重要的一点是,时刻保持与自己的链接,当发现与自己失去链接时,要有意识地回来。

 


要时刻保持与自己的链接,这一点,是吉利根在课上不断强调的。课后分享彼此的感受时,多名同学对我说,这也是自己在吉利根老师的催眠课上最大的收货,自己未必能在持续12天的课程中成为一名催眠师,而且自己也未必想成为一名催眠师,因为很多人来到这个课上,初衷不是为了助人,而是为了自助,仅仅能养成这样一个意识——时刻保持与自己的链接,就已经可以令自己受益匪浅了。

 


其实,这也是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的关键所在。因为,假若我们失去了与自己的链接,我们就会拼命与别人去链接,别人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将远远胜于自己。对于这一点,我们很容易会说“因为我爱你”,但这种爱常是幻觉,是我们失去了与自己的链接后,将爱人当成了自己,失去爱人,就意味着失去自己,所以我们会对爱人特别执着。

 


这个道理,也一切社会关系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现。你或许会有感觉,那些一心想讨好你的人,你反而会讨厌他,想远离他,其中可能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人好像是扑上来与你交往,但他那一刻失去了自我,他是一个没有自己的人,而且他还将你当成了他自己,他将自己的生命重量挂在了你身上。

 


那么,什么是与自己取得链接呢?怎样可以与自己取得链接呢?

 


1

请聆听拖延行为背后的声音

 


首先,我们需要将焦点调回到自己身上。很悲哀的一点是,多数人的焦点都不在自己身上。多数人找心理医生,一开始在心理医生面前谈论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亲人,最常见的如配偶、孩子或父母等。

 


碰到这种情况,有经验的心理医生会帮来访者调整焦点,让他多谈自己,多使用“我……”的句式,而少使用“你……”的句式。这个工作可有意去做,譬如一些治疗师会明确要求来访者使用“我……”的句式,也可以无形中引导来访者去做,譬如一些治疗师会将自己的焦点对准在来访者的感受上,当来访者谈别人的时候,他会不断去问,当这件事发生时,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更精细的感受是什么?

 


光这样问还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医生需要首先在自己生活中活出自己,对自己的感受有很好的觉察能力。心理医生对自己的感受的觉察能力越好,他就越能细致入微地体会来访者的感受,或通过自己的感受,而能理解来访者对他的一些投射和欲求。

 


我一个来访者,他有严重的拖延习惯,尤其在工作上,拖延得一塌糊涂,没有完成的工作已累积成山,虽然公司老总很包容他,但他自己极度内疚。他来到我的咨询室,目的就是希望我能帮助他改善拖延习惯,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所以,第一次咨询中,他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的拖延,谈论自己的内疚。但是,当我听他讲话时,我主要感受到的是一种疲惫,非常非常的疲惫。于是,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我对他说,我听你讲话时,感觉非常累,你感觉怎么样?

 


听我这样说,他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好一会儿后才说,的确,他有这种感觉已经很长时间了,但他一直不想承认这种感觉,他希望自己永远能保持一种积极的工作姿态。

 


按照吉利根老师的说法,这位来访者希望自己永远能保持一种积极的工作姿态,是头脑层面的意识,而累,是身体层面的意识。身体层面的意识,要远比头脑层面的意识更为真实。头脑能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与身体一致,而假若头脑和身体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话,那么迟早一个人会发现,他的身体拒绝接受他的头脑的指挥。

 


若想改变这种局面,一个人就要重新与自己的身体取得链接,去认识身体的需要,聆听身体的呼声,并尊重这个声音。

 


所以,我和这位来访者的咨询过程,一开始就是帮助他不断聆听自己身体的感受并试着学习尊重这些感受的过程。

 


要做到这一点,我可以不断去问“你有什么感受”,但假若心理医生只是将这句话当成一个原则去问,那么来访者势必很容易感觉到厌烦。要最大效果地发挥这句问话的效用,心理医生先要做到和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很好的链接,对自己的身体感觉有很好的觉察,通过这种觉察,才能捕捉到来访者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有时候能捕捉到细节,有时候只是一些模糊的判断——一些重要的感受正在发生。有了这些信号,心理医生就可以在恰当的时候问“你有什么感受”,这时这句话就可以一下子令来访者进入状态。

 

 


2

远离体验,也即远离自己

 


关注自己的感受,可以算是第二个重要的努力了。所谓感受,通常指两种内容:身体的种种感觉,以及情绪。有时也会有一些特殊的、难以描绘的感受。

 


身体的感觉一般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其中对多数人而言比较重要的是视觉和听觉,所以很多练习——包括本文一开始的练习——都强调要来访者表达“看到了什么”或“听到了什么”,而情绪、其他身体感觉或一些难以概述的感觉就可以用“感受到什么”来表达。

 


有时,我会使用一个最简单的治疗方法,即不断地请来访者复述一件重要的事情,同时不断问他当时或在回忆中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复述一遍,再复述一遍,再复述一遍……

 


这个简单的办法之所以有治疗效果,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来访者和这个事件带给他的所有体验取得链接,尤其是一些事发时被他的头脑排斥的体验,或被他忽略的体验,一旦和他的头脑取得链接后,就会立即有不可思议的疗效。其实所谓疗效,就是他重新看这次体验时,有了更多的角度,逐渐地他可以完整地看待他整个体验,而完整地看待自己的体验,会帮助他彻底接受这件事情,而接受势必会带来转化乃至不可思议的疗效。

 


但这个复述问话法和前面那个“你有什么感受”的问话法一样,切忌只是当成一个金科玉律来使用,治疗师要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判断,来访者现在是否准备好了这样做,是否乐意这样做。在恰当的时机这样做才会有很好的效果,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有些治疗师喜欢使用宣泄的方法,即让来访者释放郁积已久的情绪。使用这种方法时,有一种认识是,负性情绪累积多了对人不好,需要释放。这种将情绪分成好和不好的二分法,本身就是一种限制性的理念。在我看来,宣泄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通过宣泄,来访者和被自己一直忽略的情绪取得了一个链接,这时就有一个机会,从各个角度去体会、理解和认识这个情绪,和自己的体验有更完整的链接。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所以,远离自己的体验,也即远离自己,而与自己的体验取得链接,也即意味着开始回归自我。

 


回归自我,听起来是一个蛮伟大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听到回归自我时,会想到自己该做一些非常重要的事,其实,不必非要去一些重要的事,一开始只需要留意自己在生活中一些细节时的感受就可以了。

 

 


3

体验,是存在的证明

 


我一个来访者说,在她30多年的人生中,她一直觉得自己挺糊涂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么,更不用自己的感受。因为不知道自己是谁,所以她对别人,尤其是恋人的想法非常关注,恋人的一个眼神、随意一句话她都会关注到,假若恋人要求她做一件事情的话,她会把她做到满分,甚至比恋人要求得还要高很多。

 


我问她,你怎么认识自己呢?你能否向我描述一下你的特征,描述一下你什么样的人。

 


她立即回答说:我是一个自私自利虚荣虚伪的人。

 


我反问:真的吗?这是你自己吗?好像一谈自己,你想到的就是自我批评。

 


她想了很久说:我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该怎么向你,或任何一个人介绍我自己,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

 


这是她的认识,她对自己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但是,在我看来,这并不是真的。我认为,她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对于各种事物,她有非常清晰的感受。那一次咨询的时候,她和我讲了一段她去买宠物的一次经历,那段经历看起来一点都不伟大,很琐碎,但她讲述这次经历的时候,她把宠物市场的细节、她的种种细致入微的感受,讲得淋漓尽致,听她讲时,我好像身临其境,而且听得津津有味,堪称引人入胜。

听我这么说,她觉得有些惊讶,这么琐碎的事情,有什么意义吗?

 


当然有意义,而且深有意义。我说,其实任何一个时刻,我们都是在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而建立联系的通道,就是我们的感觉,感觉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证明。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在我看来,更好的说法是“我感受故我在”。

 


相比之下,那些伟大的东西,假若只是一个目标,而没有了感受,就只是一个光秃秃的架子,没有什么意义。

 


的确如此,她反思说。一直以来,她发现自己有一个特点:很喜欢给别人讲述她上各种神奇课程的体验,而且会极力游说别人去,但一旦别人接受了她的建议,她就会觉得怅然若失。

 


为什么会觉得怅然若失呢?一直以来,她总是不明白这一点,但在这次咨询的过程中,她终于找到了答案。她发现,给别人讲述她上神奇课程的体验,是她与别人建立关系的一个重要方法,那时,她会觉得自己在别人面前是存在的,但一旦别人接受了她的建议,去上了这个课程,她会觉得,这个联系中断了,她得需要去找新的神奇体验,好在下一次可以继续用这种方法建立联系。同时,她也会隐隐感觉,别人是对她讲的这些神奇课程感兴趣,而对她本人不感兴趣。

 


在我看来,她上这些神奇课程时的体验是她自己,而她在那些琐细生活中的体验也是她自己,她并不非得需要那些极少数时间的极少数体验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她在生命中的任何一个时刻的任何一个真实体验,都是她存在的证明。并且,当她投入地讲述她任何一个琐细的体验时,那意味着她与自己建立一个很好的链接,这时,她是非常迷人的。

 


4

体验痛苦时,保持身体的中正

 


吉利根老师所说的时刻保持与自己的链接,有一些简单的办法。

 


譬如,当发现自己有些失控,或注意力已集中在别人身上时,可以立即将注意力拉回来,并把注意力放在小腹部的丹田位置,或心口的位置。

 


譬如,可以在这种时候做一个深呼吸,然后注意自己的身体感受,假若身体某些部位有一些特殊感受,可以将注意力放在那里一会儿。

 


吉利根认为,我们之所以拼命去和别人链接,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我们这时自己身体有很难受的感受,为了逃避这种感受,我们把注意力放到了别人或事物身上。但其实,在多数时候,我们若和自己的感受取得链接后,不需要太长时间,这些难受的感受就会发生转化。

 


吉利根老师另一个重要的建议时,当我们和自己的身体取得链接时,要保持身体的中正。

 


保持身体的中正,是太极拳的一个原则,也是吉利根所修习的日本合气道的一个原则,即自己的注意力时刻都要保持一种柔和的平衡。要做到这一点,将注意力放在丹田部位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

 


当保持身体的中正时,那些难受的体验最容易发生转化。

 


和自己的身体取得链接,和自己内在取得链接,是一件无比美妙的事情,也是一个很长的旅程。本文中只写了一些简单的方法,一些简单的故事,假若你开启了这个向内的历程,你会发现,生命反而会像莲花一样逐渐绽放。


 

Tags:【武志红】找回失去的自我
最新文章更多>>
文章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