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心灵花园 > 书籍推荐 > 觉醒之旅 > 书籍推荐《疾病的希望》

书籍推荐《疾病的希望》

发布时间:2019-10-16 10:44:19 来源:互联网 所属分类:觉醒之旅

《疾病的希望》是2011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Thorwald Dethlefsen(德)德特雷福仁、Rüdiger Dahlke(德)达尔可。
书    名
疾病的希望
作    者
Thorwald Dethlefsen(德)德特雷福仁、Rüdiger Dahlke(德)达尔可
译    者
易之新
ISBN
9787801709608
页    数
233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5-1
装    帧
平装
开    本
16开

目录

  1. 1编辑推荐

  2. 2内容简介

  3. 3目录

编辑推荐

编辑
用心理学解释疾病的深层内涵
显现人类与疾病的真正关系

内容简介

编辑
很多疾病的背后暗藏了连医学诊断也没有发现的东西。
传统医学总是借助药物来压抑疾病的症状,而本书却告诉我们,要从症状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看清内心的冲突和隐藏的问题,找到自己或别人发病的真正原因。
本书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并持续畅销30年。它针对疾病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生病是我们“不愿正视内心的问题”,是心理问题在生理层面的对应呈现,通过它可以探索心灵深处的问题,从而将人从疾病带向?康。
读懂疾病的象征意义,也就在自我发现之旅上迈进了一步……

目录

编辑
第一篇 认识疾病与疗愈
疾病与症状
对立与合一
阴影
善与恶
疾病是人的本质
寻找原因
深入探究的技巧
第二篇 症状及其意义
感染
抗拒
呼吸
消化
感觉器官
头痛
皮肤
肾脏
性欲和怀孕
心脏与循环
运动系统与神经
意外事故
精神症状
癌症
艾滋病
怎么办?
附录:器官和身体部位的心理意义
译后记:与身体对话 易之新


《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療愈力量》之:疾病与症状

文:托瓦尔特·德特雷福仁 / 吕迪格·达尔

医学的灵魂何在?

在我们这个时代,现代医学不断展现近乎神奇的技巧和力量,令外行人感到惊奇。可在这同时,对近乎全能的现代医学感到怀疑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人更相信自然疗法(包括远古或相当现代的方法)或是同类疗法,远甚于高度科技化的正统医学,因为正统医学有许多值得批评的地方:例如副作用、症状的转变、缺乏人性、昂贵的费用等等。

更值得注意的并不是批评的内容,而是竟然出现批评的事实,因为这种批评是在理性分析之前就出现的一种模糊感觉,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虽然医学所选择的方法有精确的设备,却无法达到所期待的目标。

许多人都对现代医学感到不安,包括许多年轻医生。可是一旦提出新的解决方法,这种共识就迅速消失,有些人认为拯救之道在于把医学社会化,其它人以天然植物药方取代化学药品,还有人认为研究地球辐射线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其它人则把希望寄托在同类疗法。针灸师和脚底按摩师则极力强调医学看待整个身体过程的焦点,要从表面现象转移到能量的层面。

也许把所有另类的努力和疗法总结起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谈论一种「全人」的医疗形式,而不只是对所有不同的取向保持开放态度,由此更可以将完整的人视为身心合一的整体。正统医学已经丧失这种看法,而且这个事实明显到众所皆知的地步,它研究的基本原则倚赖高度专业化的分析,为了取得大量而精确关于细节的知识,必然会越来越丧失整体的观点。

当前在医学中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讨论和发展,内容大多局限于各种方法及其效果,到目前为止,还很少谈到关于医学本身的理论或哲学观。无可否认地,医学操作的是具体而实用的技术,可是每一种技术都会有意无意反映出背后所隐藏的哲学。使现代医学之船走向沉没的礁石,绝不是各种技术的效力,而是建立这些技术的生命观,这种生命观常常缺少讨论和反省。它失败在哲学部分(或说是缺少哲学部分),医学的技术建立在实用和效果的考量上,可是医学的内在「缺乏灵魂」,最终会为自己带来丧失人性的咒诅。没错,这种丧失人性的情形表现在许多具体的外在形式,可是问题并不能借着技术的改善而解决。许多症状表示医学也生病了,医学本身这个「病人」就像其它任何病人一样,无法经由修补症状而治愈。尽管如此,大多数批评正统医学、拥护另类治疗的人,却理所当然地采纳正统医学的哲学观和目标,以致于把精力完全用在改变其形式与方法。

本书的目标是要重新探讨疾病与疗愈的问题,我们绝不会采取这个领域中大家所熟悉、接受、普遍认为理所当然的基本价值观。我们相信,这种态度会使我们的工作变得危险而困难重重,因为我们不得不深入且无情地探讨仍被大多数人视为禁忌的领域。我们完全了解自己所走的这一步,绝对不是照着医学发展而有的下一步,事实上,更准确地说,我们一下子跨越了好几步,这几步本来是正统医学该走的路,深入认识这几步的意义,可说是了解本书基本观念的先决条件,所以,我们不会谈太多医学的一般发展,而比较重视个人洞察力远远超出医学缓慢发展的人。

意义来自诠释,诠释需要参考架构

在实务层面发生的事件,本身是永远不会有任何意义的。事件只在经过诠释后才有意义,只有诠释才能使我们体验到事件的丰富意义,打个比方,玻璃管中的水银柱上升,这件事本身是绝对没有任何意义的,只在我们把它诠释成温度变化的表现时,这个过程才有了意义。

当人停止诠释世上的事件,以及个人自身命运的变化时,他们的存在就陷入没有意义与目的的情景。可是,我们需要参考架构来诠释事件,不论我们试图诠释的是什么,这个参考架构不能和所要诠释的东西处于同一层面。

因此,物质世界(有形世界)的事件和过程,都只能透过某种形而上的参考系统来诠释。只有在可见的有形世界成为歌德所说的「好象寓言一样」时,才能得到意义,就好象字母和数字是以形式来表现观念的工具,所以每一件可见的、具体的、实用的事情,都只是一项观念的表达,是不可见事物的中介。简单地说,我们可以把这两种范畴称为「形式」和「内容」,内容要透过形式才能表达出来,如此,形式才有意义。

不能传达观念和意义的符号和文字,对我们来说是空洞而无意义的,即使以最仔细的方法来分析它们,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艺术中是最明显而容易了解的,其特质并不在于画布和颜料的特质,画作的物质成分只是艺术家内在图像所形成观念的工具和中介,画布和颜料的作用在于能使不可见的东西成为眼所能见,所以是形而上内容的物质表现。

举这些简单的例证,是想要消除了解本书应用方法可能遇到的任何困难,以富涵意义的方式来看待疾病与疗愈的各项主题。可是在过程中,我们会相当刻意、明确地不管「科学的医学」。我们不谈「科学」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出发点完全不同,这个事实表示,以科学来讨论或批评我们的取向,必然会牛头不对马嘴。所以,我们必须扬弃科学的架构,因为这个架构把自己完全局限在实用的层次,使意义无法明确。我们的取向并不适用于积习难改的理性主义者与唯物论者,而是为那些准备好追求错综复杂、并无逻辑可言的人类意识道路的人而设计的,在这趟穿越人类灵魂的旅程中,最有帮助的同伴是图像式思考、幻想、联想、反语,和倾听之耳。

我们选择的道路需要极大的能力来包容矛盾和模棱两可,而不是藉由消除对立的两极之一,来得到明确的答案。

身体是意识的表现

在一般的医学取向中,总是有各式各样的「许多疾病」(illnesses),这种不严谨的语言显示出人对疾病观念的普遍误解。「疾病」是只能以单数表示的集合名词,「各种疾病」的说法就好象说「各种健康」一样奇怪,疾病和健康都是单数概念,用来指涉人类的状态和情况,而不是像现在流行的用法,拿来指涉器官或部分身体的状态。

身体并没有疾病或健康的问题,因为身体的作用只是表达来自意识的讯息,身体本身什么也不能做,每一个看过尸体的人都会相信这一点。一个活人的身体需要两种无形的本质才能运作,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意识(也就是魂,soul)和生命(也就是灵,spirit)。意识产生讯息,由身体表现,所以能被看见。意识之于身体,就好象广播节目之于收音机。由于意识的性质是无形、独立的,所以显然不是身体的产物,也不用依靠身体而存在。

活人身体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表现与其对应的讯息模式,或说是对应影像的凝聚(影像的希腊文是「eidolon」,也与「意念」的概念有关)。脉搏和心脏遵循特殊的律动,体温保持在固定范围,腺体分泌荷尔蒙或是抗体的产生,这些功能都无法单靠物质名称来解释,每种功能都依赖对应的讯息,而讯息来源就是意识。

当各种身体功能以特殊方式一致运作时,就会出现和谐的整体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健康」。如果某种功能出了差错,就会或多或少影响整体的和谐,我们称这种结果是「疾病」。

所以,疾病意味失去和谐或是原本平衡的状态出现问题(稍后会谈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疾病其实也会创造一种平衡)。可是,和谐的破坏是发生在意识之中的,是在讯息的层面,只是表现在身体上罢了,所以,身体代表意识的再现,可以由此来了解意识,所有的过程和变化都是在意识中进行的。就好象整个物质世界只是舞台,各种原型以外在形式在其上表演,于是世界「就好象隐喻一样」,同样,物质身体只是舞台,意识的图像得以在此表现出来。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意识陷入不平衡状态,就会透过身体症状的形式成为可见的实体。所以,即使疾病确实以症状形式在身体表现出来,我们还是认为身体会生病的说法容易造成误导,因为,生病的是人(就象悲剧的演出,我们不会说舞台是悲剧,戏才是悲剧)。

有各式各样的症状,但都是同一件事的表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疾病」,而疾病必然发生在人的意识之中。就好象身体没有意识就不能存活,所以没有意识,身体也不会「生病」。

在此也必须说明,我们并不接受一般习惯把疾病分成身体、身心和心理疾病的看法,这种观念会阻碍人对疾病的认识。没错,我们的观点与身心模式若合符节,差别在于我们对所有症状都采取这个观点,没有例外。

「身体」和「心理」的区别最多只能应用在症状出现的层面,无法用来探究疾病本身。长久以来对精神疾病的观念完全会造成误导,因为精神并会生病,这类疾病其实是指心理层面出现的症状,也就是说,症状出现在人的意识之中。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发展疾病的统整观点,至多把「身体」和「心理」的区别用于症状出现的主要层面是身体还是心理。

假如考虑到疾病(意识层面)和症状(身体层面)在概念上的区分,那我们看待疾病的焦点,就必须从熟悉的身体层面的分析,转移到陌生层面,也就是彻底审视心理层面。

所以,我们比较像个评论家,不是以分析的术语痛斥拙劣的表演,也不会建议更改布景、道具或演员,而是把注意力直接放在这出戏本身。

症状是疾病的信号

当人的身体表现出症状时,或多或少会吸引自己的注意力,而常常扰乱了原有的生活规律。症状是个信号,使我们的觉察力、注意力和精力都去关注症状,并搅乱平常生活。不管我们愿意或不愿意,症状都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会把这种「外在」的扰乱视为困扰,所以通常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排除困扰。人讨厌受到困扰,于是揭开对抗症状的战争,而即使是一场战争,也隐含有关切和注意,所以症状总是能确保我们的关心。

自从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纪元前四六○~三七三,古希腊医师,被称为「医学之父」)以降,正统医学一直试图说服病人相信,症状多多少少是偶然现象,要以机械化的过程来寻找原因,于是每个人都努力研究这些过程。正统医学小心地避免诠释症状,认定症状和疾病都没有意义,却剥夺了信号真正的功能│症状如果没有意义,信号就丧失了重要性。

为了说明起见,容我们打个比方。汽车的仪表板有完整的警示灯,当某个重要功能无法适当运转时,警示灯就会亮起。如果在旅程中,真的遇到其中一个灯亮了,我们会感到扫兴,因为这个信号而必须中断旅程。我们的焦虑当然是合理的,可是如果为了灯亮本身而烦恼,岂不是太愚蠢了吗!灯亮只是告诉我们需要花时间找出哪里出了问题,因为问题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所以我们把灯亮看成需要找修车厂的警讯,等修理好以后,灯就不会再亮,而我们也能高兴地继续旅程。

可是,如果修车工人只是把灯泡拿掉,那我们必然感到非常生气,没错,灯不会再亮了,这确实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可是达到这个结果的方法却太肤浅了,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使灯不亮而已,如果能预防灯亮,当然是最好的,一旦灯亮了,我们就必须把注意力转移到背后的问题,找出真正故障的地方。换句话说,灯亮的真正作用,只是一种指针,使我们找出真正的问题。

就好象警示灯亮的比方一样,症状也是如此,一连串身体症状是不可见过程的可见表现,这个信号的作用是要我们停下来,找出有什么地方故障了,让我们查询背后的问题是什么。所以实在没有必要对症状感到烦恼,试图防止症状的出现更是荒谬。并不需要防止症状的发生,而是要让症状不需要发生,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先把目光从症状本身转移开来,检视更深层的东西,才能了解症状在指明什么事情。

正统医学的主要问题就是没能力走出这一步:形形色色的症状太迷人了,于是把症状等同于疾病,换句话说,医学无法区分形式和内容的差别,于是不断把大量资源和技术用在器官或某一部分身体的治疗,却不曾治疗真正生病的人。医学追逐的目标是有朝一日能去除所有的症状,却没有花一点时间深入去看这个观念是否合理而可行。令人吃惊的是,这样清楚的事实却无法使狂热的追求变得脚踏实地。自从所谓现代医学出现以来,并没有使病人的数目减少一分一毫。病人和过去一样多,只是症状发生变化,却有人努力以部分症状的统计数字来掩盖这个严重的事实,骄傲地宣称在传染性疾病上得到胜利,却只字不提其它症状越来越严重而频繁的情形。

除非开始从疾病的角度,而不是从症状的角度来观察,否则无法得到真实的结论。疾病从来就没有减少过,现在如此,将来也必然如此。疾病就像死亡一样,是深植在人性中的特质,无法以一些公式化的花招就将之连根拔除。如果我们能体会到疾病和死亡令人敬畏的伟大力量,就必然在这体会之光中,了解以我们的力量来对抗疾病和死亡是多么可笑。当然了,我们也能以物理的自然过程来解释疾病和死亡,而不让自己有所醒悟,好继续相信自己的伟大和权威。

学习身心合一的语言

总结到目前为止所谈的,就是:疾病是一种人类状况,指明病人在意识层面失去了次序或和谐。内在平衡的丧失会以症状在身体层面表现出来,由于症状的出现会搅乱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迫使我们注意症状,所以症状既是讯息的信号,也是传递讯息的工具。症状会提醒我们面对自己是病人或是生病灵魂的事实,也就是说,我们已丧失内在的精神平衡。

症状告诉我们某种东西被遗漏了,以前的人会问生病的人:「失去(amiss)了什么?」,不过病人还是会回答:「我有(get)头痛。」(原注:到现在,苏格兰人还是习惯问病人:「你缺少(lack)了什么?」)现在我们都直接问病人:「你得(get)了什么病?」

仔细思量这两种完全相反的问话——「失去了什么」和「得了什么」│,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这两种问法都适用于病人,任何生病的人都少了某种东西,特别是在意识层面:如果没有少了某种东西,他们就是完整的,既健康又完美;相反,一旦完整性在某个部分受损,那就「不完整」了,也就是说,不健康或生病了。疾病显现在身体上就是症状,而症状是人拥有的某种东西,所以说「一个人拥有的东西是其缺乏的表现」,人因为缺乏意识的某个部分,于是有了症状。

一旦领会疾病和症状的差异,就能一举转变人面对疾病时的基本态度和方式,不再把症状看成敌人(面对敌人的终极目标就是抵抗、毁灭对方);相反的,会发现症状是能帮助他们的伙伴以探索自己缺乏什么,进而克服当前的疾病。

从这个角度来看,症状变成某种老师,帮助我们为自己意识的发展和成长负起责任,虽然,在我们无法尊重最崇高的法则时,这个老师会显得非常严厉。疾病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使我们变得完整。

探索症状的过程,会告诉我们到目前为止自己到底缺乏什么,前提是我们能了解症状所用的语言。本书的目标就是要重新学习症状的语言,这里说「重新学习」,是因为这个语言自古以来就存在,只是现在不为人所知,所以要重新发现。这种语言是身心合一的语言,它完全了解身体和心理的连结。

如果我们能再度学习这种双重语言,倾听其隐密的意义,就能很快听见症状要说什么,并学会了解症状。症状要述说的比朋友能说的更多、也更重要,因为症状是更亲密的伙伴,独独适用于我们自己,也是唯一能从内在真实了解我们的朋友。

可是,结果会诚实到使我们觉得难以承受,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不敢诚实地当面说出关乎我们的真相,偏偏我们的症状向来如此坦率。难怪我们会遗忘症状的语言:毕竟,说谎总是容易多了。我们不断以各种方法想勉强忍受症状,可是,光是拒绝倾听或了解,并不会让症状离开。只要我们敢倾听症状,并与之沟通,它们会成为正直的老师,并指引我们走向真正的疗愈。症状会告诉我们目前缺乏什么,使我们察觉需要刻意关切什么。

透过倾听和内在觉醒的过程,使我们有机会不再需要症状。

Tags:书籍推荐《疾病的希望》
最新文章更多>>
文章推荐更多>>